【大車網 轉載】
對于解放,筆者一直懷著敬畏之情。
一敬解放是中國第一個汽車品牌,包含了中國人的驕傲;二敬解放一直堅守自主開發,在其他重卡品牌忙于各類合資的時候,仍堅持自主原則。
而說到畏,則是因為解放歷史悠 久,積淀深厚,不易讀懂;解放的研發、生產,國內、國外,體系龐大,關系錯綜復雜,很難看清;解放各地工廠眾多,品系繁雜,稍有不慎就會張冠李戴。雖然在 日常的采訪調查中,筆者接觸到的解放信息也很多,但要對解放的全局做出分析,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解放2013年年會
之所以,現在想要剖析一下解放,一來是剛剛參加了解放2013年年會,聽到了相對全面的報告,也接觸了一汽集團和解放的一些高層,以及許多解放的經銷商,對于解放的情況有了進一步了解。
再則,近來在分析解放自主發展的部分報道中,出現了對解放分析不全面,甚至跑偏的問題。因此,筆者想借機對解放做一個全面剖析。
解放在2012年的業績不算很 理想,在整個重卡行業排名第三位。只看這個數字,很容易被人誤認為,是不是解放的服務做得不好?是不是老百姓不愛買解放的車了?是不是解放競爭力下降了? 其實,問題沒那么簡單。任何僅憑表面數字而下的結論,都是對行業、企業或者競爭對手不負責任的做法。對于同行來說,解放競爭力也許不是下降,而是上升了。
2012年出口拖了后腿
要說2012年的解放如何,先來看看年底前的這張銷量成績單。
從上述這張圖可以看到,解放在2012年前11月的銷量排位第三,同比下降了35%。
2012年,在整個重卡市場下滑28%的情況下,解放也難逃厄運。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,解放2012年出口表現較差,成為拖其后腿的主因之一。
圖:近兩年重卡出口銷量對比圖
從上面這個圖表我們可以看到以下一些信息:
2012年,出口在重卡總銷量的占比遠高于2011年。雖然就出口總量而言,2012年并不比2011年高出多少,但是由于2012年國內重卡行業銷量下滑將近30%,因此,盡管2012年的出口總量與2011年幾乎持平,但在總銷量中的地位,一下變得舉足輕重起來。
數據顯示,中國重汽2012年的出口銷量,與2011年不相上下,但占總銷量的比重,卻一下從18.1%提升至25.2%。也就是說,2012年,中國重汽每造4輛重卡,就有1輛賣到了國外。
同樣,陜汽在2012年,市場份額同比提升1.5%。其中,出口大幅增加至占總銷量的15%,是促使其市場地位提升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。
相對于以上幾家企業,顯然,2012年出口仍只有3000多輛的解放,由于出口銷量的停滯不前,大大拉低了其市場地位。
東風2012年出口銷量不足10000輛
筆者注意到,東風、歐曼的出口 銷量相對其總銷量也表現不佳。例如,一直處于老大地位的東風,2012年出口銷量不足10000輛,僅占總銷量比重的6%左右;而歐曼2012年的總銷量 與陜汽差不多,但是,出口只有1000多輛,而陜汽超過了15000輛,重汽超過了25000輛。
解放出口業績為何差?
放眼整個重卡行業,為什么重汽、陜汽的出口業績較好,而東風、解放、歐曼與其相差懸殊?三家企業的出口銷量和總銷量表現為何如此不一致?
出口是解放的一個軟肋
筆者認為,這首先跟出口的主力車型有關。我國的自卸車在國際市場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力,因此自卸車產品較強的企業出口量也多。而自卸車本來就是重汽、陜汽的強勢產品,出口量自然相對較大。
不過,筆者認為,這還不是最關鍵的原因。因為,單從自卸車的銷量看,東風、解放、歐曼也不算很差,不至于與重汽、陜汽有如此大的差距。
筆者認為,之所以有這種現象,原因一是集團性質的汽車廠家,進出口業務都屬于“專營”,即由集團專門的進出口公司負責各子品牌的出口;而非集團性質的企業,如重汽、陜汽,則由企業本身直接負責出口業務。
這就是說,對于出口業務,在重汽,由重汽董事長馬純濟和總經理蔡東直接負責;在陜汽,則由陜汽董事長方紅衛直接負責。而東風商用車本部、一汽解放銷售總公司以及歐曼本部(現在福田戴姆勒公司)都不負責出口業務(國內經銷商邊貿除外)。
因此,對于大型汽車集團,單獨設立進出口公司后,由于管理路徑過長,對市場反應變慢,以及各單位之間的接口是否順暢的問題,阻礙了企業的出口量,使其始終難以爆發式增長。
體制不變 出口難以提升
在重汽的年會上,馬純濟談到帶隊前往非洲,一舉拿下2000輛的出口大單等案例。相比之下,在解放的年會上,放的宣傳片則是簡單的表述,公司何時出口某地,出口幾十輛等信息,百輛的訂單都并不多見。
在出口銷量上,解放與重汽、陜汽僅數量級就相差懸殊——比重汽的出口銷量少了2萬多輛,比陜汽的少了12000輛。這對于解放國內市場的經營壓力,可想而知。
至于這個體制,一汽集團副總經理董春波在解放的年會上也談到,這樣的設置有一定的道理。照此理解,解放對于出口業務的管理體制,以后也許還是不會改變。因此,可以預見,解放的出口市場在短期內,還是無法逾越重汽和陜汽。
其實,每個汽車企業集團都認為,應該由集團統一進行進出口貿易,這樣可以發揮集團的整體優勢,集約化管理,樹立企業品牌形象等。
不過,現實是,不管是誰在管進出口,由進出口公司專營的重卡企業的出口業務都必然不好。這顯然不是人的問題,而是體制的問題。
實際上,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初,各企業都沒有進出口權,出口都由專門的進出口公司經營。那時候,進出口公司求職的火爆程度遠超現在的公務員考試。后來,進出口權下放到企業后,中國的商品出口出現了井噴,中國制造才真正風行全球,而這些進出口公司則一下從天上掉到地下。
可以這么說,解放的銷量落后于重汽,出口量相差懸殊是個很重要的原因。可是,出口又不歸解放本部和一汽青島負責,而是由一汽進出口公司負責。因此,有些文章便開始說解放出口很差,然后又說國內服務不佳,用戶認可度下降等。這些論點恐怕沒有支持論據。
另外,筆記仔細分析過解放,即使在出口遠遠落后的情況下,未來在整體上也不是沒有趕超的可能。解放在國內市場,有的產品和地區非常強勢,總體上來說,還是有很大的提升潛力。
到底解放2012年在國內哪些地方強,哪些地方弱?未來發展有何潛力呢?且聽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