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車市正在上演一場“豪門剩宴”,2014上半年產銷雙雙突破1100萬大關,繁榮背后卻難掩自主品牌連續第十個月市場占有率下降,在合資的重壓之下,自主夾縫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。 大潮退去,才知道誰在“裸泳” 。2014年上半年中國品牌乘用車銷售363.03萬輛,環比增長1.8%,市場占有率37.7%,同比下降3.5% 。在1~6月乘用車企業排名中,長城跌出前十,只剩長安孤軍奮戰。 為什么是長安?
這家沉浮多年的軍工央企逆勢增長,背后的驅動力是什么? 長安模式 在筆者看來,長安崛起背后,是其多年來潛心修煉和打磨的結果。這家軍工企業早在2003年就投資10億元,建立產品研發核心機構——長安汽車工程研究院。如今,長安已形成重慶、上海、北京、意大利都靈、日本橫濱、英國諾丁漢、美國底特律等“五國九地”的研發格局,能夠第一時間收集全球最新動態,轉換并吸收,為我所用。 “做自主品牌沒有任何捷徑,只有腳踏實地,做好正向研發。”長安汽車總裁張寶林曾表示,長安汽車堅持將每年銷售收入的5%投入自主品牌研發領域,而在自主轎車發展初期,這一比例更高,達到20%到30%。 正向開發是一條投資大、見效慢、時間長、風險大的路,但長安從它自身的體驗和判斷出發,始終將正向開發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。據了解,長安汽車在“十五”期間投入40億元,“十一五”期間投入120億元,到十二五”期間,更是投入200億元加強產品和研發能力建設。 如今,在國際公認的研發領域292項關鍵技術中,長安汽車已經掌握了272項。截止2012年底,長安汽車累計申請專利5739件,其中,發明專利1363件。 事實上,長安汽車正是前期經歷了艱難的投入期和建設期,才迎來了回報時刻。以一組最新數據為例。2014年1-6月份,長安汽車銷售132.03萬輛,同比增長25%,增速高于行業16.6%;其中,自主狹義乘用車銷售39.2萬輛,同比增長43.4%,增速高于行業28.9%。 長安汽車的這種“以我為主、自主開發”的創新之路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定義為“長安模式”。筆者認為,“長安模式”的精髓是耐得住寂寞,保持自我,中國市場連續井噴多年,有多少自主品牌為了搶市場、搶先機,盲目擴張、擴網,產品研發還未完全成熟就急于推向市場,短期獲利,長期卻丟了品牌。 管理體系 是否具備發展的可持續性,是目前自主車企發展的最大問題。沒有標準化、可復制的技術、管理體系,短暫的產品成功很難走的更遠。 長安汽車黨委書記朱華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“自主創新最難的是管理。汽車企業人數眾多、分工復雜,長安僅研發團隊就有6000多人,幾百名國際專家和顧問,存在語言、飲食、文化等多方面障礙。如何做好管理,讓大家擰成一股繩,這是個大問題。 為此,長安推行CA-PDS管理體系,并學習合資公司,從“輸血”到自我“造血”,建立了3000多項流程規范和近5000項實驗評估標準,形成了獨具長安特色的管理體系,并榮獲了國家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。 長安推行CA-PDS管理體系后,全新車型的開發周期,從原來的42個月縮減到36個月,成本降低25%-30%。 推動長安技術革命的根本是廣納人才,人才招進來,還得留得住。管理體系作為支撐,彼此尊重才是核心價值。長安汽車作為軍工央企,不保守、不閉塞,一直保持著開放心態,6000多人的研發團隊,海歸人數就有1000人。 在北京車展期間,長安汽車技術工程院院長劉波在接受鳳凰汽車專訪時曾坦言:“引進海歸關鍵是要用其所長,強項盡可能的發揮,尺有所短寸有所長,海歸也是人,也有局限性,長安從體系、流程、規劃上面都做的非常好,公司高層定期開座談會了解情況,并專門成立后勤服務,從生活上關心海歸。” 品牌建設 從2013年脫穎而出,到今年“孤軍奮戰”,這家軍工央企在沉浮多年后,終于崛起。 從研發、制造、售后、營銷都已經形成體系和打法。 隨著長安逸動、CS35、CS75等產品投放市場,長安汽車主力產品售價已經從原來的三、四萬元上升到現在的十萬元,實現了從邊利、毛利“雙負”到“雙正”的跨越式發展。但品牌建設仍任重道遠,無法一蹴而就。 不僅是長安,放眼整體自主品牌,美譽度都不高,正如長安汽車黨委書記朱華榮所言,強化品牌建設,任重道遠,需要至少10年以上,踏踏實實、耐住寂寞做好研發、制造、售后服務,不然中國品牌仍難立足世界。 筆者一直不是自主品牌悲觀論者,即使是這般市場環境。 電話:400-818-8564 地址: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城鄉路88號 |